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: 首页 - 新闻中心 - 行业新闻

步进驱动和伺服驱动的主要区别与选择

浏览次数:73次 发布日期:2025-10-30

步进驱动VS伺服驱动的主要区别.jpg

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,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作为两种常见的执行电机,虽控制方式相似(脉冲串和方向信号),但在使用性能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。本文将深入解析二者的区别,并提供实用的选型指南。

一、步进驱动与伺服驱动的六大区别

1 控制精度不同

步进电机的控制精度取决于其步距角。两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距角一般为1.8°(每转200步),五相混合式步进电机步距角通常为0.72°(每转500步)。

一些高性能步进电机提供更小的步距角,如0.09°,甚至可通过拨码开关设置为多种步距角。而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精度由电机轴后端的旋转编码器保证,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。

2 低频特性不同

步进电机在低速时易出现低频振动现象,这是其工作原理决定的固有特性。这种振动对机器正常运行不利,常需要采用阻尼技术或驱动器细分技术来克服。

相比之下,交流伺服电机运行平稳,即使在低速时也不会出现振动现象。伺服系统还具有共振抑制功能,可弥补机械刚性不足,并通过频率解析功能检测系统的共振点,便于调整。

3 矩频特性不同

步进电机的输出力矩随转速升高而下降,且在较高转速时会急剧下降,因此其最高工作转速通常在300-600rpm范围内。

交流伺服电机则为恒力矩输出,在其额定转速(一般为2000rpm3000rpm)以内,都能输出额定转矩,在额定转速以上为恒功率输出。

4过载能力不同

步进电机一般不具有过载能力,而交流伺服电机则具有较强的过载能力。以松下交流伺服系统为例,其最大转矩可达额定转矩的三倍,可用于克服惯性负载在启动瞬间的惯性力矩。

步进电机因缺乏过载能力,在选型时往往需要选取较大转矩的电机以克服惯性力矩,导致机器在正常工作期间出现力矩浪费的现象。

5运行性能不同

步进电机的控制为开环控制,启动频率过高或负载过大易出现丢步或堵转现象,停止时转速过高易出现过冲现象,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升、降速问题以保证控制精度。

交流伺服驱动系统为闭环控制,驱动器可直接对电机编码器反馈信号进行采样,内部构成位置环和速度环,一般不会出现丢步或过冲现象,控制性能更为可靠。

6加速性能不同

步进电机从静止加速到工作转速(通常为每分钟几百转)需要200-400毫秒。而交流伺服系统的加速性能要好得多,以松下400W交流伺服电机为例,从静止加速到其额定转速3000rpm仅需几毫秒,适用于需要快速启停的控制场合。

二、实际应用如何选型?

1如何选择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?

选型主要依据具体应用需求而定,需考虑以下因素:

· 负载性质(水平还是垂直负载等)

· 转矩、惯量、转速、精度、加减速要求

· 上位控制要求(端口界面和通讯方面)

· 主要控制方式(位置、转矩还是速度方式)

· 供电电源(直流或交流,电压范围)

根据上述因素综合判断,确定适合的电机和配用驱动器或控制器的型号。

2如何配用步进电机驱动器?

· 根据电机的电流,配用大于或等于此电流的驱动器

· 需要低振动或高精度时,可配用细分型驱动器

· 对于大转矩电机,尽可能采用高电压型驱动器,以获得更好的高速性能

3 2相和5相步进电机如何选择?

· 2相电机成本低,但在低速时振动较大,高速时力矩下降快

· 5相电机振动较小,高速性能好,比2相电机的速度高30-50%,可在部分场合取代伺服电机

4直流伺服与交流伺服的区别如何选择?

直流伺服电机分为有刷和无刷两种:

有刷电机成本低、结构简单、启动转矩大、调速范围宽、控制容易,但需要维护(更换碳刷),会产生电磁干扰。适用于对成本敏感的普通工业和民用场合。

无刷电机体积小、重量轻、出力大、响应快、速度高、惯量小、转动平滑、力矩稳定。电机免维护、效率高、运行温度低、电磁辐射小、寿命长,可用于各种环境。

交流伺服电机也是无刷电机,分为同步和异步电机。运动控制中多采用同步电机,其功率范围大,可做到很大功率,但大惯量,最高转动速度低,且随着功率增大而快速降低,适合低速平稳运行的应用。

三、使用电机注意事项

上电运行前请务必检查:

1电源电压是否合适(过压很可能损坏驱动模块);直流输入的+/-极性绝不能接错;驱动控制器上的电机型号或电流设定值是否合适(开始时不宜过大)

2控制信号线连接牢靠,工业现场最好考虑屏蔽问题(如采用双绞线)

3初始不要连接所有线,只构成最基本的系统,运行良好后再逐步连接

4明确接地方法,或采用浮空不接

5 开始运行半小时内密切观察电机状态,包括运动是否正常、声音和温升情况,发现问题立即停机调整

总结

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各有优势,适用于不同场景。步进系统成本低、控制简单,适用于精度和速度要求不高的场合;伺服系统性能优越、可靠性高,适用于高精度、高速度、高过载能力的应用场景。根据实际需求和经济考量做出合理选择,才能最大化系统价值。